古代刑罚中的流放是一种常见的惩罚方式,翻阅历史文献,便能发现很多历史人物曾经历过流放。流放作为一种惩罚,虽然比直接斩首要轻得多,甚至某些流放的官员还能有重回朝廷的机会,但这并不意味着流放是件好事。流放的目的地大多是荒凉的边疆,地理位置偏远,远离大多数人熟悉的城市,且交通极为艰难股票配资平台利息,往往需要步行数百里,途中也许会有不少人因此丧命。即便是活着到达了流放地,这些被流放的人也面临着极为艰苦的生活条件,生死未卜。
在这其中,负责押送流放犯人的衙役的处境尤为艰辛。很多人会觉得,电视中那些威风凛凛的衙役,似乎是有权有势的存在,但实际上,古代的衙役身份低微,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不高。在清代,衙役指的是在地方各州县衙门中为官府服务、承担各类杂务的役人。他们大多是普通百姓被挑选出来,任务主要包括看守官府、照顾官员的日常起居,维持秩序等。一些特殊的衙役还负责外出执行差事,甚至有一部分衙役要担任“仵作”——古代的法医,负责验尸工作。
展开剩余71%这些衙役的工作看似简单,实则充满了不为人知的辛苦和不受尊敬的待遇。虽然他们的身份在社会中并不高贵,但由于衙役常常与官府打交道,因此在与普通百姓的互动中,他们的权力往往会被滥用。衙役并非是经过严格挑选的职位,有些市井无赖甚至也会成为衙役。这样的衙役常常仗势欺人,与一些官府中的恶吏勾结,通过滥用职权进行敲诈和勒索,甚至横行乡里,压迫百姓。
当然,除了这些社会边缘的人外,也有一些穷困潦倒、无所依靠的百姓成了衙役。他们之所以成为衙役,主要是因为贫困、无依无靠,这对他们来说或许是生存的一种方式。尽管他们也很清楚这份工作极为辛苦,但他们别无选择。衙役们的薪资微薄,且大多数时间都得靠这份工作维持生计。特别是押解犯人流放的差事,可以说是衙役们最劳累的工作之一。流放的路程通常非常遥远,往往动辄几千里,衙役们不仅要日夜守护犯人,确保途中没有意外发生,还得忍受严酷的自然环境,长时间暴露在风雨、烈日和寒冷中。食物和水源的供给通常不足,衙役们和犯人常常得同吃同住,长期下去,体力和精力的消耗是相当大的。
不过,押解犯人的工作虽然艰辛,但却也不是毫无利益可言。沿途的路程漫长,犯人的家属常常会在途中试图为衙役们送上盘缠和食物,希望他们能够“照顾”自己的亲人。虽然这些额外的“补助”没有明确的规定,但却成为了衙役们“额外收入”的一个潜规则。甚至被流放的犯人自己也会不时从私人积蓄中拿出一些钱物,送给衙役,以求在途中获得一些便利。尤其是那些来自豪门的犯人,他们家境优渥,一旦落难被流放,身边往往会有一些剩余的财富,因此他们会通过各种途径向衙役行贿,希望能够改善流放路上的艰苦处境。
这些“关照费”成了衙役们的一项收入来源。衙役们从押送中获得的利益,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,还有心理上的满足。看到曾经地位显赫的贵人跌入低谷,甚至被迫流放,衙役们常常会感到一种微妙的满足感,这种感受是他们长期低贱身份下的一种情感补偿。虽然这份工作辛苦,甚至充满了危险和疲惫,但衙役们也能从中得到一些报酬,而这些报酬成为他们执行这项艰难差事的重要动力。
押送流放犯的任务,的确是一项充满矛盾的工作。尽管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巨大的人身风险,但衙役们在途中获得的额外收入,实则让这份工作充满了吸引力。严苛的条件和表面的苦难,隐藏着他们内心的某些期待和需求,这也使得这份工作成为了许多人争抢的差事。在这种双重压力和双重利益的驱使下,押送流放犯的工作,注定是一项充满着复杂心态的差事。
发布于:天津市